国务院印发丨我国首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出台

发布时间: 2017-05-04 11:49:30来源: 阅读量:91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摘自:中国人民政府网

编辑:曾伟冠

创新引领循环经济

创新引领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存在着许多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循环经济创新,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指引着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企业循环低碳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增效,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构建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比重为13%左右,但能源消费占全球消费总量的近五分之一,水泥、钢铁、氧化铝、精炼铜的消费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我国废弃资源利用总量达19亿吨,其中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1/5-1/3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年均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仍然会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的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树立新资源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变革,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战略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防控转变。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使环境保护由过去的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循环的治理思路转变,既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又可以将废弃物变为资源,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轻末端治理压力。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平均可以节约矿产资源4.12吨,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减少排放6-10吨废弃物。再制造产品与常规生产的产品相比较,节约成本50%、能耗60%、原材料70%,减少污染排放80%。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并可培育新的产业,增加就业,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工业领域,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向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转变;在农业领域,实践探索了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旅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服务业领域,通过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8.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累计实现节能3.5亿吨标准煤,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20%以上,初步扭转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上升的趋势,有效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吨钢耗新水由20多吨减少到4吨左右,吨钢综合能耗由1500多千克标煤下降到650千克标煤左右;部分钢铁企业利用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发电的电量占到整个企业用电量的60%左右。

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面临新机遇新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新机遇,面临新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党的十八大把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更加突出。国务院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这些要求和部署,进一步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既应是“金色”的,也应是“绿色”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绿色小康”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然资源要素的高投入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拉动,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也要求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改革资源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在区域层面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流程,在园区层面按“产业链、价值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在企业层面开展生态设计,把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必然会把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能挤出市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同时,引导供给侧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从而推动资源的集约高效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和组织形态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真正实现“绿韵红脉”——经济社会发展既有深厚的绿色底蕴,又有充满活力的红色经济血脉,而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提供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建设集约、高效、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水等资源需求和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必须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在城镇改造和新区建设中,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能够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推进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促进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保安全、循环共享的生产生活共生体系。

多方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制度化、机制化和产业化进程。

        加强理念创新,把发展循环经济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几年,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循环发展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在循环经济理论、树立新的资源观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与其他国家战略融合承载平台、落实途径等还需精心设计。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在发展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相互支撑带动,加快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和产能走出去,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加强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出台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发挥税制税率结构性设置对社会主体的调节作用;要建立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沿供应链、消费链“两链”延伸,衔接、理顺相关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要求,明确利益相关方的主体责任;要推动建立以资源产出率、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发布不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要加快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信息、资源循环利用的安全环保信息、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质量信息等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行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此外,要特别重视创新完善投融资政策,强化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的联动,通过PPP和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落实绿色信贷指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落实绿色债券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模式创新,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创新回收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的规范化、组织化水平,推动建设全国性、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在再生资源国际定价中逐步掌握话语权;创新商业模式,发展设备租赁产业,推动外包式服务发展,培育专业的循环型生产服务企业,改变传统产品提供模式,提高产品维护专业化水平;创新组织模式,探索在产业园区内建立集中的废弃物交换平台,培育专业化的废弃物集中处理公司,鼓励通过合同管理、PPP等方式为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外包式、嵌入式服务,与园区内企业生产流程有效对接,通过收益共享等方式与传统生产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两个网络系统衔接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等服务的专业化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共生、资源循环的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是资源可循环、产业能链接的关键,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关键链接技术的突破。国家将把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鼓励建设循环经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适时发布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先进支撑技术,加快推动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通过大量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通产业链接的上下游,增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降低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成本,取得良好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行为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操作的新突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行为操作脱离传统轨道,实现优化创新。“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将部署实施循环发展十大行动,以园区循环化改造、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等为抓手,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引领循环经济发展走向更高水平。